河南招商网络> 正文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加快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助力建设制造强市、数字强市,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突出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聚焦我市着力培育打造的“九大集群”和15个重点产业链,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主线,坚持企业、行业、区域分类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不断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协同发展,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市和数字强市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成为制造强市重要支撑,重点行业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实现智能应用场景全覆盖。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5%以上、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54%以上、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8%以上,全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提上新台阶,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
1.加快企业数字化赋能。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和平台企业加快全要素数据采集和集成应用,开展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业务创新,全面提升成本、质量、效益、绿色、安全等方面的转型成效,面向行业开放先进技术、应用场景,培育“数字领航”企业。持续开展“企业上云上平台”行动,鼓励数字化服务商提供转型咨询、诊断评估、设备改造、软件应用等一揽子服务,推动中小企业应用轻量化、易部署的云化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加快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面向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中小企业,选树培育技术实力强、业务模式优、管理理念新、质量效益高的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将数字化转型经验转化为标准化解决方案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辐射推广。到2025年,力争培育建设2个“数字领航”企业,打造15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以下任务均需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
2.提升行业数字化水平。聚焦我市着力培育打造的“九大集群”和15个重点产业链,坚持“一链一策”推动重点产业链数字化升级,鼓励“链主”企业、数字化服务商等结合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共性需求打造数字化平台,汇聚设备、产能、产品、供应渠道等资源,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协作主体之间的信息孤岛,开展协同设计、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配送等应用,提高产业链协作效率和供应链一体化协同水平。建立数字化产业链图谱、供应链地图,明确上下游关键节点及头部企业、重点研发机构,支撑延链补链强链,推动构建高效协同、安全稳定、自主可控并富有弹性和韧性的新型产业网络。到2025年,实现重点行业产业链数字化平台全覆盖。(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市通信管理办)
3.推进区域数字化转型。推动省级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联合数字化服务商,制定“一区一业一样板”的数字化转型总体工作方案,建设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打通数据链、创新链、产业链,为政府部门提供“双碳”监测、安全监管、企业画像、精准招商等服务,为企业提供资源共享、协同制造、场景共建等数字化解决方案。推动企业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集成应用于研发、生产、管理、销售等单个或多个环节,建设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产制造深度融合的智能化应用场景,形成行业级、区域级辐射效应。结合开发区主导产业,发展中央工厂、协同制造、共享制造、产能协作、众包众创、集采集销等新模式,提升区域制造资源和创新资源的共享和协作水平。到2025年,以省级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为重点,力争打造2个左右数字化转型示范区。(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和改革委)
(二)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改造
1.推动关键技术高端化发展。找准主导产业链薄弱环节,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开展生产共性技术、系统集成技术攻关,打通技术开发、转移扩散到产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鼓励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数字化服务商,突破工业现场多维智能感知、基于人机协作的生产过程精益管控、质量在线精密检测、装备故障诊断与预测性维护、复杂环境动态生产计划与调度、供应链协同优化等生产共性技术,以及5G、人工智能、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新技术在典型行业工艺设计、产品设计、生产作业、质量管控、设备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适用性技术。面向装备、单元、车间、工厂等制造载体,构建制造装备、生产过程相关数据字典和信息模型,开发生产过程通用数据集成和跨平台、跨领域业务互联技术。面向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开发跨企业多源信息交互和全链条协同优化技术。到2025年,力争突破和形成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场景,持续增强创新效能。(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和改革委)
2.推动产品价值链高端化提升。以推进产品研发和质量提升为重点,不断提升产业和企业的品种引领力、品质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点产业,聚焦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等薄弱环节,集中突破一批重要基础产品。支持企业建设协同研发平台,推动需求分析、架构设计、方案设计、详细设计、仿真验证等一体化,提升全流程研发管理能力;运用数字营销网络和数据挖掘分析手段,构建用户画像和需求预测模型,快速精准反映市场需求,推出更多创新产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鼓励企业建设产品质量管理系统,开展数字化质量验评、质量控制、质量巡检、质量改进等,实现精细化质量管控;建设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加强原材料、生产、营销等环节数字化溯源,实现全生命周期质量协同管控。到2025年,力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产品创新提质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适配性有效提升。(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3.推进制造业产业链高端化融合。以终端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推动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鼓励企业建立客户需求分析、数字化开发设计、柔性智能生产、精准交付服务、虚拟仿真等系统,推动生产制造系统的智能化、柔性化改造;建设共享制造平台,整合生产制造各环节各领域的分散闲置资源,弹性匹配、动态共享给需求方,发展分时、计件、按价值计价等灵活服务。支持企业联合高校建设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共享检验检测资源,发展研发、制造、交付、维护等全过程质量提升服务。鼓励企业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推动供应链标准化、智能化、协同化、绿色化发展;建设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平台、产品数字孪生体,发展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安装调试、交付使用到状态预警、故障诊断、维护检修、回收利用等全链条服务;建设“硬件+软件+平台+服务”集成系统,面向全产业链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到2025年,力争培育5个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和改革委)
(三)推进制造业智能化转型
1.建设智能应用场景。聚焦“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营销管理、售后服务”等环节,支持企业建设智能应用场景。在产品研发环节,支持企业通过设计建模、仿真优化和测试验证,实现数据驱动的产品研发,提高设计效率,缩短研发周期。在生产制造环节,支持企业通过精益生产管理、工艺过程控制优化、产线灵活配置、设备协同作业,实现智能化生产作业和精细化生产管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营销管理环节,支持企业通过市场趋势预测、用户需求挖掘和数据分析,优化销售计划,实现需求驱动的精准营销,提高营销效率,降低营销成本。在售后服务环节,支持企业通过服务需求挖掘、主动式服务推送和远程产品运维服务等,实现个性化服务需求的精准响应,不断提升产品体验,增强客户粘性。到2025年,实现重点行业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智能应用场景全覆盖。(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打造智能车间。聚焦“装备应用、物料配送、生产管控、信息追溯、能源消耗、安全环保”建设内容,支持企业打造示范引领作用强、综合效益显著的智能车间。推动智能装备全面应用,支持企业在加工、检测、仓储、配送等环节全面应用智能装备,实现生产数据贯通化、制造柔性化和管理智能化。推进生产物料精准配送,支持企业应用射频识别、智能传感等技术实现物料自动出入库,应用集成视觉/激光导航、室内定位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动态配送、自动配送和路径优化。推动生产过程实时管控,支持企业对资源配置、加工过程等信息实时采集、可视化呈现和智能分析决策,持续调度和动态优化车间作业。推进生产信息跟踪追溯,支持企业应用物联网、5G等技术对车间物料的单件或批次跟踪与防错校验,实现产品质量的在线检测、自动判读和趋势分析。推动能源消耗智能管控,支持企业建立产耗预测模型,统计分析高能耗设备能耗数据,实现能源的优化调度和平衡预测。推进安全环保智能管控,支持企业采用先进安全的生产工艺、智能装备和防护装置,实现对工业环境的自动监测、自动调节与自动报警。到2025年,力争累计创建40个智能车间。(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通信管理办)
3.培育智能工厂。聚焦“装备互联、系统互通、数据互享”建设内容,打造覆盖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工厂。推进装备高度互联,支持企业建立内网,实现生产装备、传感器、控制系统与管理系统的互联;利用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等技术实现工厂内、外网以及设计、生产、管理、服务各环节的互联,实现内、外网业务协同。推动系统高度互通,支持企业建立制造执行、资源计划、产品数据、试验数据、质量信息等管理系统,推动管理系统实现互通集成。推进数据高度互享,支持企业建立生产过程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实现生产现场数据自动上传和可视化管理,推动各管理系统之间多元异构数据实现互享,建立数据安全防护体系,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到2025年,力争累计创建18个智能工厂。(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通信管理办)
(四)推进制造业绿色化发展
1.推进绿色设计与数字化融合。利用数字技术实现研发设计数字化,协同研发低碳新技术、新产品,推进生产源头节能减碳。加大绿色设计共性技术创新研发力度,在研发设计全过程贯穿应用数字技术,对过程海量数据深度挖掘,提升研发设计生产效率。依托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加强降碳新技术研发,加快突破生产工艺深度脱碳、二氧化碳回收循环利用等技术,支持节能降碳技术研发示范应用。创新应用数字新技术加强低碳产品研发,开发推广具有无害化、节能、环保、高可靠性、长寿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绿色产品。到2025年,力争培育3个绿色设计产品和节能节水技术装备产品。(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市商务局、市财政局)
2.推动数字化赋能绿色制造。推进数字技术与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的深度融合,赋能生产过程节能减排。支持制造企业建设数字化能碳管控中心,聚焦能源管理、节能降碳、低碳能力等典型场景,实施生产设备能耗智能管理,推广标准化“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解决方案,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强化排污数字化监管,通过数字化手段赋能生产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使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并满足总量控制要求。大力培育绿色工厂,支持企业利用数字技术赋能生产流程再造、跨行业耦合、跨区域协同和跨领域配给,持续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到2025年,力争培育25个绿色工厂。(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
3.培育数字化绿色供应链。以上下游企业绿色制造数据流通共享为重点,推动供应链绿色化协同升级。发挥重点行业产业链“链主”企业在供应链整合、创新低碳管理等领域的引领作用,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构建数字化供应网络,推动传统线性序列式供应链转型升级,建设互联互通、高频高效的绿色供应智能网络体系。培育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鼓励企业搭建数据共享、资源动态优化配置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信息平台,实现资源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等数据传递和绿色管控。到2025年,力争培育4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五)提升数字化支撑能力
1.推动工业软件重点突破。大力发展工业软件及基础软件,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开展工业软件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解决方案集成,支持工业软件开源生态建设。加快培育首版次软件,发展面向新型智能终端、智能装备等基础软件平台及面向各行业领域的重大集成应用平台,突破工业操作系统及工业大数据管理系统等工业软件产品。推动软件企业建立产品质量全生命周期保障机制,促进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加快重点领域规模化应用。培育软件产业园区,推动园区完善配套服务功能,争创省级软件产业园。到2025年,力争培育2个首版次软件、打造1个软件产业园区。(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发展和改革委)
2.加快发展智能装备。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能力,开展智能感知、高性能控制、精密加工、人机协作、精益管控、供应链协同等共性技术攻关,推动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创新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持续开展“机器换人”示范带动,推动智能装备水平整体提升。实施先进工艺、信息技术与智能装备深度融合,通过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提升现有装备高端化、数字化水平,带动通用、专用智能装备迭代升级和应用推广。到2025年,力争培育2个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实施3个“机器换人”示范项目。(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发展和改革委)
3.培育数字化解决方案供应商。聚焦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关键领域,坚持市场换技术、换产业,吸引优秀数字化服务商在驻设立分支机构,为企业提供转型咨询、诊断评估、设备改造、软件应用等一揽子服务,形成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推动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创新。发挥金融服务平台作用,汇集一批数字化转型服务商、金融机构等,分析企业改造需求和融资需求,提供中小企业“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金融服务新模式。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剥离信息技术部门,组建独立法人实体,面向行业提供专业化、规模化服务。鼓励制造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基础电信运营商、数字化服务商等协同合作,建设制造业数字化赋能中心,建立从技术创新、产业孵化到应用推广的全方位服务体系。到2025年,力争引进培育3家省内领先数字化服务商,建设2个制造业数字化赋能中心。(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市金融工作局、市通信管理办)
(六)加快数字化基础建设
1.优化升级网络基础设施。推动电信运营商优化升级网络基础设施,加快5G、千兆光纤等网络深度覆盖和应用推广。支持企业围绕内部资源整合、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工业数据处理分析等应用网络需求,对工业生产环节中的“哑设备”进行网络互联能力改造,运用新型网络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建设企业内网,通过设备物联和实时数据采集,全面支撑生产装备、信息采集设备、生产管理系统等生产要素广泛互联,打造企业内网改造标杆。鼓励有条件的骨干企业新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二级节点,加快推动二级节点在食品、装备、电子信息、医药等行业的应用推广,开展基于标识解析的供应链管理、产品质量追溯、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设备预测性维护等创新应用服务。到2025年,力争打造9个制造企业内网改造标杆,培育1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责任单位:市通信管理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培育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发挥技术和资源优势,加快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建设,推动纵向整合行业资源、横向跨界赋能,汇聚工业大数据、工业APP和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等资源,持续提升设备接入、知识沉淀、应用开发等能力。依托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各类平台互联互通,打造制造业“智慧大脑”,为决策分析提供科学依据和有力支撑。开展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活动,加快平台应用推广。到2025年,力争培育2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覆盖制造业细分行业、重点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通信管理办)
3.加大标准应用推广力度。推动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升级版贯标,引导企业以贯标评定、对标诊断为抓手,建立系统化的运行管理机制,探索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与内控、质量、环境等多体系融合的方法和路径。支持企业开展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DCMM)贯标,帮助企业运用先进的数据管理理念和方法,建立和评价自身数据管理能力,持续完善数据管理组织、程序和制度。鼓励制造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参与制定制造业数字化领域相关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到2025年,力争推动50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升级版贯标评定,500家企业开展升级版对标诊断,6家企业开展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DCMM)贯标。(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七)实施数字化能力提升行动
1.提升企业家数字素养。定期联合知名高校、培训机构举办数字化转型专项培训,组织企业家观摩考察、挂职学习等活动,深入学习发达地区、知名企业先进理念和转型模式,提升企业家数字化领导力,建立数字化思维。发挥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企业家联盟等作用,引导企业家之间优势互补。聚焦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企业家队伍建设薄弱环节,以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为引领,加快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家培养、选拔、激励、监督和服务机制,集中突破企业家培养、激励等难题。到2025年,力争打造一支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国际视野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企业家队伍。(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工商联)
2.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育。围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创新柔性引才聚才机制,柔性引进重大项目推进、重点技术攻关等所急需的“高精尖”短缺人才。实施顶尖人才突破行动、领军人才集聚行动,依托“中原英才计划”、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平台等引育在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重大产品研发、创新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具有突出贡献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推动企业首席数据官制度建设,加强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形成企业数字生产力。组织数字技术赋能城市行活动,提升企业管理人员数字化经营管理能力。到2025年,力争引育一批数字化转型领域领军人才,重点产业链骨干企业基本建立职责清晰、运转高效的首席数据官机制。(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3.加强数字技能人才培养。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支持企业将数字技能人才培养上升为发展战略,广泛组织数字技能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转岗转业培训等,增强产业工人数字技能素质,发展企业数字文化。实施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构建规范化培训、标准化评价、多元化培养模式。推动数字技能类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培育既具备本领域专业素质又掌握数字技能的复合型“数字工匠”。鼓励高校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匹配。到2025年,力争初步建立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相匹配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发挥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研究解决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进实施的重大问题,谋划部署重点工作,督促落实重要事项。各县区要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及配套政策,完善推进机制、细化工作措施、落实清单责任、实行闭环管理,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
(二)开展诊断服务。整合市内外数字化服务商资源,建立诊断服务技术专家库,完善市县协同工作机制,通过召开分行业、分区域诊断服务对接会和组织专家入企诊断等方式,面向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全覆盖活动,为企业提供“线上+线下”专业化、定制化诊断服务,并以诊断报告为基础帮助企业设计数字化转型方案,科学制定发展目标和整体规划,推动企业从机械化、自动化逐步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梯次推进、提档进阶。鼓励各地采取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资金补贴等方式支持开展诊断服务。
(三)加强项目建设。坚持项目为王,完善省、市、县(区)三级重点项目库,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及时梳理入库,做好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依托“万人助万企”活动,加强资金、土地、人力、数据等要素保障,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梳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关键节点,开展企业技术改造提升行动,谋划一批好项目、大项目、新项目,以项目建设牵引要素集聚、产业配套,加速推动项目落地见效。
(四)加大政策支持。对获评国家认定的工业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等试点示范的企业(项目、平台),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获评省认定的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服务型制造等试点示范的企业(项目、平台),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10万元、10万元;对获评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单位,在项目验收完成后,按照省财政奖补资金的50%给予配套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财政资金,加大对新型信息消费、大数据产业发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智能应用场景、“机器换人”等示范项目的支持,鼓励重点产业链企业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产品的研发和应用。
(五)营造良好环境。编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加大对优秀数字化转型服务商、解决方案以及企业样板的宣传推广力度,营造典型引路、看样学样的良好氛围。面向政府部门、重点企业负责同志“关键少数”,组织专题培训、考察学习、观摩交流等活动,帮助树立数字化思维、促进领导能力提升。举办专业化、高水平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会议、论坛、展会、供需对接、技术研讨等活动,开展技术创新、展示体验、供需对接、应用促进等交流合作。
(六)严格督导考核。建立“月通报、季调度、年中观摩、年底考核”机制,每月对各地重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通报;每季度召开调度会,对各地各部门工作进行总结点评;年中组织现场观摩活动,督促各地对标先进、学习提升;年底对各地工作开展情况组织考核。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重点任务纳入市政府督查事项,定期开展督导检查。
来源:招商网络
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关于2017年夏季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奖惩决定
2017-09-18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关于2017年夏季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奖惩决定
2017-09-18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关于给予信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嘉奖的决定
2017-08-28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关于为市地方税务局等2个单位和张继民等2名同志记功的决定
2017-08-28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关于给予信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嘉奖的决定
2017-08-28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关于为市地方税务局等2个单位和张继民等2名同志记功的决定
2017-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