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

2022-07-13 23:52

“十四五”规划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文化和旅游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与机遇。为指导安阳市未来五年文化和旅游的发展,提升安阳市文化和旅游发展质量效益,奋力开创安阳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安阳市委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及国家、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制定《安阳市“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规划积极对接融入国家战略,紧紧抓住中部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围绕新时代区域中心强市目标和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区域文旅融合发展中心建设任务,大力加强实施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努力构建发展新格局,助推安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古都出彩安阳的绚丽篇章。

  一、“十三五”文化旅游发展回顾

  “十三五”期间,安阳市文化和旅游发展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殷墟文物保护的批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贺信精神以及关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系列重要论述,按照“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思路,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守牢政治和安全底线,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实现了全市文化和旅游跨越式发展。

  “十三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域的市、县、乡、村四级具有安阳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526个,率先在全省实现全覆盖。成功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示范项目1个(政府-高校-社区“321”公共文化共建),省级公共文化示范项目2个(政府-高校-社区“321”公共文化共建、安阳文化大舞台),省级公共文化示范区2个(林州市、汤阴县)。持续开展安阳新春民俗文化展、刘文金艺术音乐节、“安阳文化大讲堂”“红色文艺轻骑兵”下基层、“321”视听公益课堂、广场舞大赛、群众合唱大赛、“花儿少年”“童心向党”“快乐星期天”“舞台艺术送农民”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800余项。打造了战鼓、书法、合唱、民乐、广场舞等5个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成吕村战鼓之乡等60个特色乡镇“文化名片”。

  (二)艺术创作生产成果丰硕。积极推动艺术创作,从新编历史舞台剧到拍摄电视连续剧,从戏曲晚会到文艺赛事,从艺术展览到惠民演出,文化产品日益丰富,多元化特色文艺产品格局初步形成。创作排演了现代豫剧《泥笛泪》《羊角岭》,豫剧《盘庚迁殷》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开创了全省县级剧团大型剧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先河。大型歌舞剧《甲骨文》搬上舞台。拍摄了农村喜剧电影《小锅盖离婚》、戏剧电影《好女婿孝媳妇》、网络电影《易经密码》等一系列影视作品。深入挖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围绕扫黑除恶、脱贫攻坚等专题创作,推出22个精品力作、演出80余场,文艺精品创作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

  (三)非遗保护传承成效明显。围绕非遗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进行创新发展,不断提升非遗保护和利用水平,促进全市非遗保护工作实现稳步繁荣发展。目前拥有国家、省、市三级非遗项目198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36项、市级155项。在省内率先成立安阳市非遗保护中心,成功申报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馆所),安阳县安丰乡渔洋村、林州市任村镇任村等4个村落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安阳县曲沟镇(抬阁)、吕村镇(战鼓)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四)文化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积极推进文化旅游强市建设,把文化旅游列为四大千亿级主导产业之一,打造十大重点建设项目,培育八大优势产业集群,实施“十百万”企业培育计划,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9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881.2亿元。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殷墟遗址博物馆、安阳古城保护整治复兴工程、安阳市文体中心、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和汉字公园、曹操高陵本体保护与园林景观整治等一批重大文旅项目加快推进。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个。A级景区35处,其中5A级景区2处,4A级景区6处,总量位列全省第一方阵,成为全国首批十大研学旅游目的地之一。滑县道口镇、林州市石板岩镇和黄华镇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镇。河南红旗渠(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被评为第八批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汤阴县汤河两岸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滑县道口古镇被评为河南省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滑县龙虎森林公园被评为河南省康养示范基地,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被评为河南省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林州市、滑县入围首批河南省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县创建名单,安阳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连续四次荣获“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称号,林州市被评为国家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

  同时也应看到,“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还存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融合不充分、发展不平衡。旅游宣传参与文化活动的营销较少,文化旅游品牌缺乏,未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和辐射带动性的核心引爆点;文旅产品开发不够、创新不足,产品低端化,缺少精品;投资运营管理不够灵活,对市场主体培育引进不够,在公共文化服务、综合协调、人才保障、宣传营销等方面有待加强。

  二、“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安阳将围绕建设文化强市和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全面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面临重大战略机遇和严峻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中央对文旅发展新要求带来新机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建成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完善文化内容生产体系,健全文化价值转化机制;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中央关于推进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对推动解决安阳文旅产业结构和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提供了政策支持。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迎来新机遇。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中原城市群建设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安阳处于多重国家战略叠加辐射区域,区位优势进入重构提升期、动能转化进入加速突破期,将推动安阳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迎来多重历史新机遇。

  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培育新动能。第三产业已成为拉动安阳经济增长的主导,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在新常态下扩大新供给、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的必然选择。新型创意产业、文体娱乐、健康养老、休闲旅游等新兴服务业态不断涌现,将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

  科技赋能驱动文旅业态新变革。“十四五”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起步期,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将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新型基础设施”,能更好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的快速高质量发展,文旅消费新需求将改变人们对旅行的全新沉浸式体验。

  乡村振兴推动形成文旅融合新格局。把文化和旅游发展纳入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实现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融合,改变传统的增长机制与方式,实现我市产业跨越式创新发展,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新活力,促进城乡共融共力发展。

  红色旅游为安阳文旅发展带来新契机。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打造具有安阳特色的红色旅游品牌“新高地”带来发展契机,有利于我市将红色教育融入历史文化山水游,形成多元多样全域游,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

  (二)面临的挑战

  外部环境压力。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增加,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冲突和风险隐患急剧上升,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调整,深度影响国内旅游消费;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给景区、旅行社、酒店、餐饮业等带来重大影响和冲击,传统文旅产业发展受到较大挑战,旅游结构及方式发生巨大转变,给文旅产业发展带来较大不确定性。

  内在因素制约。灵活高效的文化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尚未形成,市场主体活力不足;区域联动性差,形不成合力;文旅创新不足,产品同质化明显、个性化不够,营销精准推广不到位,品牌带动性不强,文化旅游与科技、体育、商业、工业、互联网等领域融合不够;综合保障不到位,缺乏整体配套的政策支持体系,直接制约“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我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当正确认识和把握外部环境压力与内部因素制约,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动我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迈上新台阶。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坚持“文化引领、旅游带动、文旅融合、创新突破、协调发展、补齐短板”的总体思路,以保护传承弘扬殷商历史文化和弘扬传承红旗渠精神为主线,以全域旅游为主导,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打造千亿级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文化旅游强市为目标,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扩容提质升级,打响安阳殷商文化品牌,推动建设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和区域文旅融合发展中心。

  (二)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发展方向。坚持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新需求,让人民共享文化和旅游发展成果。

  ——坚持高质量发展。以创新为动力,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引擎;以协调为手段,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以绿色为基调,厚植文旅发展新优势;以开放为驱动,拓展文旅发展新空间;以共享为目标,展现文旅发展新担当。

  ——坚持保护性开发。坚持把保护放在首位,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加强文旅资源保护,促进合理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以积极的开发促进有效的保护。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全方位全链条发展。

  (三)发展目标

  1.“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

  到2025年,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区域文旅融合发展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力争将安阳打造成为“世界文字创意之都”、国内著名的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红旗渠·全国山水人文研学标杆示范市、国际低空运动赛事首选地、汤阴·“三圣文化”传承示范基地;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得到有效改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便捷高效,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成效显著,政府、社会协同推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格局更加完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服务手段更加多样,服务主体更加多元,服务效能显著提升;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产业发展显著提升,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增速达到全省前列,成为支柱产业;全市旅游业规模显著扩大,2025年年底,全市旅游业综合贡献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2%(全市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保持15%和20%年均增长),全市文化产业总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提高,文旅融合发展区域领先,文化旅游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

  2.2035年远景目标。

  到2035年,全面建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实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成区域文旅融合发展中心,安阳成为“殷商文化传承创新市”、红旗渠·国家级山水人文研学休闲度假区、国际低空运动文旅示范市,高起点培育“世界易都”品牌;文旅产业成为全市重要主导产业,文旅空间布局更加优化,产业竞争力、环境友好力显著提升,建成1-2个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建成1-2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文旅居乡村,位居全国旅游城市先进行列。

  (四)空间布局

  “两核”:建设国际知名的殷墟、红旗渠·太行大峡谷两大文化旅游发展极核;以世界文化遗产殷墟为核心,建设上古殷商文化旅游区,以红旗渠·太行大峡谷为核心,建设国际户外运动旅游区、世界人文山水城市。

  “四板块”:构建主题鲜明的历史文化、山水度假、乡村休闲、工业旅游四大文化旅游特色板块。

  “七组团”:打造安阳明清彰德古城历史文化旅游组团,围绕安阳古城保护整治复兴,重点加强仓巷街历史文化街区、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城隍庙—高阁寺历史文化街区功能完善和服务提升;打造曹魏文化旅游组团,围绕曹操高陵本体保护及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展现高陵深远的史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打造彰武小南海文化旅游组团,重点加强南海泉核心景区综合治理、环水库绿道及景观提升工程、昆玉山景区提升工程;打造太行山休闲旅游度假组团,重点围绕写生、研学打造中国画谷,创建大峡谷国家旅游度假区;打造三圣文化旅游组团,围绕羑里城、岳飞庙、扁鹊庙,打造周易文化旅游产业园、精忠报国城文化休闲旅游区、中医艾灸体验区;打造农耕祭祖文化旅游组团,围绕三杨庄·二帝陵文化旅游产业园,打造华夏儿女寻根祭祖的圣地和姓氏文化发源地;打造运河古镇文化旅游组团,围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道口镇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品质提升,全景展示运河古镇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

  四、主要任务

  (一)实施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结合安阳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丰富群众精神世界,凝聚群众精神力量。

  加强对中华文明的发掘研究和阐释。实施中华文明探源、著录等保护工程,深入开展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长城文化、殷商文化、周易文化、根亲文化等研究阐释,梳理、汇编文化图谱和精神谱系;加强“甲骨文”“红旗渠精神”等文化品牌的时代化、标志化阐释与推广,创新文旅融合宣传设计理念,打造城市文化符号和文化形象,延续历史文脉,弘扬时代价值;讲好安阳故事,鼓励全民阅读,探索多种文化新体验,增强群众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活跃社会文化生活。

  专栏1: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

  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挖掘“殷商文化”“红旗渠精神”与新时代需求相呼应的文化元素,推出“六个一”系列推广载体,即一个标识、一句口号、一部宣传片、一套VI系统、一组特色文创、一本文化图谱,营造文化氛围,提升城市文化知名度。

  讲好安阳故事:深入研究安阳历史文化内涵及价值,挖掘安阳历史名人和新时代模范人物事迹,推出“安阳历史文化故事”100讲、“红旗渠畔的感人故事”100讲、“安阳党史人物故事”100讲、“安阳人民讲老家故事”100讲等。

  (二)构建新时代艺术创作与生产体系

  聚焦中国梦时代主题,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理念,围绕“活力古都·出彩安阳”现实题材加强创作生产。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1.引导和培育精品力作。

  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原则,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围绕百年党史、红旗渠世纪工程、乡村振兴等重要时代命题,推出一批反映人民美好生活、传承红色记忆的文艺精品;结合安阳文化资源和历史名人事迹,创作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加强戏曲、曲艺保护传承,弘扬发展“崔派”艺术;不断完善艺术作品的创作生产、演出演播和推广机制,加大对编剧、导演、表演、作曲等原创性作品和优秀创作人才的资助,明确新时代文艺高质量定位,开拓文艺新表达形式,引导新兴文艺类型健康发展。

  2.提高文艺团体发展能力。

  加强对国有文艺院团的扶持,探索开展文艺院团评估定级,建设一批重点文艺院团,全面提升院团创演质量、管理水平、服务效能;开展国有文艺院团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工作,每年对国有文艺院团演职人员业务技能开展考核,树立文艺院团改革发展典型,加强示范引领;完善院团剧目生产表演的有效机制,优化剧场供应机制,支持团场合作、以团带场、以场带团;探索文艺院团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共建,加大戏曲艺术研究、创新、宣传和校园普及力度。加强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支持、规范、引领,推动民营文艺表演团体高质量发展。

  3.推动优秀作品演出演播。

  定期举办安阳市戏剧大赛、安阳市小戏小品(曲艺)大赛、安阳市青年戏剧演员大赛、安阳市专业舞蹈大赛、安阳市专业声乐器乐大赛等,及时发现和推出优秀原创文艺作品,突破文艺创作局限,建立文艺种子孵化工程;健全优秀作品演播、展演机制,大力推进文艺作品的现代网络传播;加大政府购买公益性文艺演出力度,持续开展文艺惠民演出活动,推进艺术普及工作,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专栏2:文艺创作体系

  文艺精品创作项目:结合重要时代命题和安阳文化资源,创作大型舞台剧目和小型实景演出剧。重点围绕殷墟景区,打造反映殷商文化的舞台剧目;围绕红旗渠精神,提质升级大型音乐舞蹈剧《走近红旗渠》、大型话剧《难忘红旗渠》等剧节目;围绕岳飞庙、羑里城、扁鹊庙景区,打造提升反映“三圣文化”的实景表演类节目。

  艺术传承普及项目:弘扬和发展“崔派”艺术、安阳县淮调、内黄落腔、滑县大平调、大弦戏、二夹弦等,建立安阳优秀剧目名录,推进珍贵艺术文献和传统剧节目数字化保存与传播;持续推进“舞台艺术送基层”、百场文艺惠民演出、戏曲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等。

  (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加强安阳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创新表达形式,丰富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1.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活化利用。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云技术等手段,加强对原始资料的深度整理和收藏保护,做好信息标注、著录、考释;成立殷商文化研究院,运用“河南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甲骨文艺术传承活动推广基地”等平台载体,加强对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长城文化、殷商文化、周易文化的研究利用,培养一批专业人才和跨学科人才;加强数字博物馆和智慧遗址建设,增强文化及遗址展示场景的观赏性、参与性、互动性;结合重大节日庆典,举办印象系列文化艺术观赏活动,推动开展“姓氏寻根”“汉字听写大会”“梅花拳”“岳家拳”“汤阴跑帷子”等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专栏3:优秀传统文化活化利用

  打造殷商文化品牌:重点围绕殷商祭祀文化,甲骨文和金文、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文学、教育等人文文化,青铜器、陶器、玉器、车辆等器物文化、建筑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周易文化等传承创新,打响安阳殷商文化品牌。

  甲骨文活化利用:推进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和汉字公园建设、中国语言文字博物馆建设、甲骨文媒体互动推广计划、甲骨文展示游览提升计划、甲骨文文艺作品创作展演计划、甲骨文赛事活动体验计划、甲骨文识读新解普及计划、甲骨文文创产品培育计划、甲骨文传承人培育计划。

  周易文化保护利用:加强周易文化的研究转化,挖掘周易文化内涵,结合新时代发展需求创造性转化,提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契合点,凸显《易经》对道家、儒家、佛家、兵家、农学、医学、建筑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等的影响,展现《易经》“群经之首”的永固地位。

  2.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

  加强非遗保护研究。建立市、县(市、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机构,完善非遗保护管理工作队伍,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建立非遗数字化档案,推进建设非遗智库,提高非遗记录研究水平;深入挖掘我市特色小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中的非遗资源,积极做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申报工作。

  加强非遗传承项目及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开展非遗传承项目认定工作,探索认定非遗传承项目工作新模式,做好非遗传承项目与非遗传承人有关工作的衔接配合;建立四级非遗传承人名录体系,通过授予传承人称号、鼓励带徒传艺、举办传习班等方式支持非遗保护传承;发挥非遗保护研究会作用,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力量。

  促进非遗展示与合理利用。结合安阳古城保护整治复兴工程建设,规划建设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建设非遗传播队伍,创作一批非遗品牌传播项目;支持非遗资源丰富的村镇、街区建设非遗展示馆、非遗传习所,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鼓励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大节日,整合优质非遗资源,持续开展非遗培训、展览、学术交流、公共教育等活动。挖掘非遗内容与文旅的融合、与乡村振兴的产业对标,实现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开发“非遗+N”产业新内容。

  专栏4: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升培育计划: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加研修培训,提高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技能艺能;支持非遗传承人成立“非遗传习所”,择优申报一批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展示馆(传习所);拓宽人才培养渠道,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和志愿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活动:重点推进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所在地建立非遗展示馆(传习所),结合重大节日庆典,开展跑帷子和吕村战鼓等非遗展示公共文化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N的产业融合:探索发展潮品文创、研学教育、体验工作坊、特色民宿、乡村振兴产业融合。

  (四)推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优化城乡文化和旅游资源配置,统筹加强文化和旅游公共设施软硬件建设,以主客共享理念打造文化和旅游服务新空间,创新实施文化和旅游惠民工程,不断完善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文化和旅游现代公共服务体系。

  1.加强重大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增加公共图书馆数量,推动尚未达标的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站)达到国家建设标准,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区域布局,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推动剧院、体育场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质增效;推进历史文化遗址公园和文化主题公园建设。

  专栏5:重大文化基础设施项目

  安阳市文化中心(大剧院、音乐厅、文化馆、科技馆、多功能厅),红旗渠公共服务中心(科技馆、城市规划展览馆、档案馆、会展中心、演播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大剧院、会议中心、政务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安阳文化会客厅。

  2.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制定《安阳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推动县(市、区)结合实际制定本辖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和服务目录;实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达标建设和规范管理,开展“美好公共文化空间”评选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县、乡镇、村创建工作,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

  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机制。推进城乡“结对子、种文化”,加强城市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对口帮扶,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更多地向农村倾斜;积极开展流动文化服务,把慰问演出、文艺辅导、展览讲座、“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活动内容送到百姓身边。

  繁荣发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乡镇文化宣传功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建设;加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管理,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品质;鼓励开展乡村节日民俗活动,举办“乡村村晚”等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培育乡村网红;整合专家学者等社会资源,在乡村为农民持续开展特色文化培训,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激活农村文化造血功能。

  专栏6:城乡文化惠民工程

  组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培养新乡贤、乡村文化能人积极投身乡村文化建设。

  开展“文漫乡间”行动:整合专家学者、文化志愿者等社会资源,持续开展特色文化培训,提升农民精神面貌,做好文化输血,实现文化造血。

  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打造“一乡”“一品”“一艺”“一店”“一景”的乡村文化事业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培育乡村网红达人:以“我的家乡我代言”为主题,依托各级文化馆(站),采用微综艺新媒体节目形式,广泛发掘、培育一批优秀“乡村网红”,推介乡村文化和旅游资源,引领乡风文明建设。

  3.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积极推动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县(市)城镇化项目,加大对城镇化过程中新出现的居民聚集区、农民新村的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建设力度;推进甲骨文书屋建设,以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为抓手,创新打造一批“小而美”的甲骨文书屋、文化驿站、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优化布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有机结合,加强资源统筹和共建共享,推动乡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拓展服务功能,鼓励有条件的村庄建立村史馆;组织文化下乡活动,加大惠民电影公益放映和优秀舞台剧目展演力度;推进“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完善文化合作社发展机制,形成乡村公共文化良性发展、自我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服务格局。

  4.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深入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参加跨区域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采购会,搭建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平台;加强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监督管理,健全由购买主体、公共文化服务对象以及第三方共同参与的评价约束机制,提升购买服务质量。

  创新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推进县以下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管理运营,鼓励通过服务外包、项目授权、财政补贴等方式,引入符合条件的企业和社会组织进行运行或连锁运行;加强文化志愿者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各级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退休人员、专业文化艺术工作者、文化艺术爱好者、学生等群体参与志愿服务;提升文化志愿服务水平,构建参与广泛、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灵活高效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

  5.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

  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数字文化资源服务网络平台,推广“互联网+公共文化”,推动数字文化工程转型升级、资源整合;统筹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职工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场馆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服务;推广群众文化活动网络直播,形成群众文化云端服务品牌;依托互联网平台推动全民艺术普及,建设有声图书馆,推动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提供互动体验等新型文化服务;大力发展殷商文化、周易文化、曹魏文化、红旗渠精神等云展览、云阅读、云视听,推动安阳特色文化服务走上“云端”、进入“指尖”;加强公共文化机构和数字文化企业的对接合作,拓宽数字文化服务应用场景和传播渠道。

  6.加强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旅游交通建设,通畅安阳与外界立体化交通。增开安阳高铁站、安阳火车站、安阳豫东北机场到重点旅游景区的旅游专线,为游客提供快速便捷的旅游服务;推进殷墟、安阳古城、曹操高陵、羑里城、岳飞庙等景点之间公共交通,形成闭环旅游交通;推进红旗渠、太行大峡谷、天平山、万泉湖等主要景区景点之间公共交通,增加不同景区之间通达性,打通景区之间交通梗阻,形成快旅慢游融合格局。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完善城市历史文化标识体系,把安阳特色历史文化元素融入交通枢纽、城市广场、道路导引、公园绿地、节会庆典等规划建设,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推进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文化街区、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服务标识体系建设;增设自驾游服务区、智能停车场、自驾车营地和汽车旅馆,完善自驾游服务体系;持续深入开展旅游厕所革命,推动旅游厕所提质升级,确保全部达到A级以上标准。

  专栏7:全域旅游公共基础建设

  全域旅游交通建设:沿太行山高速林州段项目,林州南部旅游通道(东线)采桑至五龙段提升项目,林州南部旅游通道(西线)原康至付村段改建工程项目,柏尖山景区旅游环线项目,红旗渠渠畔路项目,龙安区旅游道路(龙泉镇—善应镇、岭头村—祥和大道)项目,安新高速(安阳段)项目;推进内黄至林州高速(西北绕城至沿太行高速段),连通殷墟景区至红旗渠—大峡谷景区;推进邺城大道提升改造项目建设,连通市区至殷都区景区;提升老107国道(彰德路—铁东路)沿线市政道路建设,连通市区至汤阴县景区;推进曹操高陵至殷墟连接线建设,连接曹操高陵、殷墟、甄妃墓等景点;继续推动豫东北机场和云轨交通线建设。

  城市旅游交通:扩大共享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入驻安阳,解决旅游最后一公里交通问题,满足游客慢节奏观光、体验需求。

  旅游厕所提升工程:巩固旅游厕所革命新三年行动计划成果,大力开展旅游厕所对标达标建设,确保全部达到A级以上标准。

  自驾游服务体系建设:在林州、汤阴等建设自驾车旅游服务区、自驾车营地和汽车旅馆;太行大峡谷入口处增设大型智能停车场。

  7.加快旅游智慧体系建设。

  开发智慧旅游门户网站,全面建成全域旅游平台,开发安阳全域旅游一卡通、“掌上安阳”手机客户端;提升景区常态化防疫管控的智慧化水平,推进预约、错峰、限量常态化,建设自主预约、智能游览、线上互动、资讯共享、安全防控等一体化服务和用户智能管理的综合平台,整合大数据,推进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加强游客消费和需求监测分析预测;加快A级景区5G、无线网络、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AR/VR)等基础设施的全覆盖建设,实施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乡村旅游点、智慧文旅小镇、智慧博物馆等基础设施数字化工程。

  专栏8:安阳智慧旅游项目

  安阳市全域旅游平台:加快旅游产业数据开发利用,为政府决策提供旅游大数据支持,为游客和旅游企业提供综合性、一站式服务,提高旅游业务综合管理和运营能力,创建优质旅游生态,提升旅游服务品质。

  “云上安阳”平台:全网全时推介安阳文旅资源,重点培育殷墟、红旗渠、太行大峡谷等云旅游、云直播,发展线上甲骨文、周易、考古等数字化体验产品。

  “一部手机游安阳”:构建以旅游大数据中心、游客服务平台和政府监管服务平台为支撑的全域旅游智慧平台,通过智能手机实现智能、健康、便利的安阳全域旅游。

  (五)完善现代文旅产业体系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不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现代旅游业体系,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努力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1.建设现代文化旅游产业园区。

  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不断发展壮大重点文化企业、提升景区品质。探索推动不同类型文化业态集聚发展,打造一批集文化创意、文化演艺、游乐健身、艺术培训、特色小吃、民俗展示、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多业态融合发展基地和综合性文化旅游产业园区。

  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探索形成区域特征明显、行业特色鲜明的发展模式。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以殷墟为历史文化旅游发展核心,打造世界一流的考古遗址公园和世界级的遗址博物馆。以红旗渠为山水文化旅游发展核心,完善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高标准推进古城保护项目建设,增强安阳城市特色、美化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内涵,加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整合优势资源促进园区创建,加速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带动作用的龙头文化企业,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向专业化、特色化、创新型方向发展,培育壮大一批特色鲜明的细分领域领军企业。

  专栏9:文化产业园

  安阳历史文化产业园:构建景观、体验、现代科技、艺术创新等融合一体化的主题公园。

  周易文化旅游产业园:加快构建奥易学术交流区、易趣文化主题公园、易风休闲旅游度假区、涵易文化体验街区、易养易居健康小镇,打造成为周易文化博览与休闲体验中心、世界周易文化研学旅游、东西方元典文化比较交流研究重要基地。

  2.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建设。

  强化项目谋划,积极开展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招商引资活动,建立完善全市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库,规范重点项目管理和服务程序,形成“谋划储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投产达效一批”的项目滚动发展格局。

  专栏10: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

  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世界一流的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宫殿宗庙展示区、洹北商城展示区、王陵与民俗文化展示区、考古学展示区、创意文化展示体验区、洹水文化景观带和协同展示区七大功能区。

  殷墟遗址博物馆项目:建设国际先进的文物考古研究中心和文物保护基地,国际先进的文物展示中心及中华文化国际交流传播平台,国际先进的旅游服务中心和文化产业创新平台。

  安阳古城保护整治复兴项目:重点打造仓巷街历史文化街区、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城隍庙—高阁寺历史文化街区,还原安阳古城历史风貌,传承安阳古城文化。

  安阳市广益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暨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配套服务项目:对原豫北纱厂西式建筑工业遗产进行保护性展示,打造集文化、旅游、餐饮、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性特色旅游场所,形成以遗址展示、考古科研、文化创意、艺术社区等功能为主的文创产业集聚区。

  安阳曹操高陵本体保护及园林景观配套设施工程项目:建设遗址展示区、文物展示区、能源中心、本体保护展示工程及综合配套设施工程。

  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和汉字公园PPP项目:包括园林及庭院工程、海绵城市设计等,形成“汉字之源”“汉字之变”“汉字之趣”“汉字之美”“汉字之韵”“汉字力量”六个汉字文化展示园地,打造成为安阳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

  三杨庄·二帝陵黄河文化大遗址公园项目:打造国家5A级旅游景区、新型城镇化国家示范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区、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精忠报国城项目:建设以岳庙牌坊广场、光雕长廊、说岳祠、小重山乐坊、满江红美食城、特色美食街等为支撑的休闲娱乐区,以岳飞纪念馆、岳家军寨等为支撑的文化体验区,以忠义一条街、仁孝亲子园、民俗艺术街等为支撑的主题生活区,打造集古庙参观、文化休闲、民俗体验、休闲商业、主题度假、美食餐饮、特色购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精忠报国城文化休闲旅游区。

  红旗渠研学营地:构建红旗渠青少年营地,包括红旗渠纪念馆公园项目、青年洞提升项目,重点进行景区入口区改造和红色精神研学培训中心(研学营地)、停车场、多功能厅(数字红旗渠)建设。

  中国画谷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服务中心、写生基地、环境提升等。打造服务中心会展共享组团、艺术共享组团、住宿共享组团三大功能组团。进行苍溪花街、王家地等20家规模写生基地改造、“一街九胡同”艺术街区、写生主题公园、全域旅游服务中心等建设。露水河整治工程、露水河沿线4个村庄整体提升等。

  大峡谷国家旅游度假区创建项目:重点推进大峡谷景区提升、高端旅游民宿建设、度假区配套设施等。进行游览服务设施提升、旅游二消设施建设等;蓝城天空之境民宿、携程集团南湾民宿、小东沟民宿建设;西北环线及索道,太极山开发、太行屋脊景区提升筹。

  遇见太行文旅小镇项目:构建文创商旅、亲子运动、生态休闲三大板块,打造成为太行大峡谷文旅休闲度假平台。

  太行水镇文旅综合体项目:构建度假酒店区、文旅休闲街区、湖心岛林虑阁区、演艺区等。形成集古典风情商业街、高端度假酒店、第四代生态住宅和林虑阁湿地公园于一体的多元化文旅综合体。

  林州全域旅游之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重点推进红旗渠畔慢生活示范带、茶店镇太行菊生态产业园、红旗渠指挥部盘阳旧址保护、红旗渠精神传承基地、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等。

  安阳市龙安区小南海旅游区水环境治理及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实施小南海泉涌区、小南海水库区、彰武水库区的水环境治理和旅游基础设施提升等。突出“泉水”与“历史文化”两大特色,打造豫北乃至北方独特的涌泉人文度假目的地。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项目:重点推进滑县西纸厂特色美食(再生改造)项目二期、滑县大运河百工聚落及配套服务项目一期、滑县大运河宋船文化园等项目。

  大云寺历史文化园:依托明福寺塔、欧阳书院和大云寺重建,展示大云寺历史文化。

  3.构建现代文旅市场体系。

  培育各类市场主体。加快集聚旅游企业总部,全面提升旅游企业能级,培育和引进旅游头部企业,吸引国际大型旅游企业进驻安阳,培育一批旅游龙头企业;建立健全旅游投融资体系,促进旅游产业投融资向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发展;完善文化和旅游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扩大市场主体规模;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建设区域文化和旅游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推动全市文旅创意产业繁荣发展。从文化产品供给侧结构着手,促成良性供需链,支持培育文化企业,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扶持力度,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出台安阳市文化创意产业扶持引导激励办法,促进文化资源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打造数字出版、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文印创作等产业聚集区,鼓励文化创意产业领军人物和优秀团队入驻文化产业园区;加强文创产品开发力度,将文化资源转化为IP产品,融入饮食、服饰、娱乐等群众生活;开展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利用新媒体等平台推介“安阳礼物”,提高文化IP形象出镜率和群众对文化的认知度。提升旅游产品创新策源能力,分类开发“红色”“绿色”“蓝色”“古色”“夜色”“锈色”旅游产品;鼓励旅游企业原始创新,与文化、科研机构共建旅游产品创新平台,创造更多首秀首演首创旅游新品。

  提升旅行社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旅行社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国内竞争力、行业影响力的骨干旅行社和一批特色化、品牌化中小旅行社。加快专业旅行社发展,为游客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服务;创新旅行社服务模式,引导线上、线下旅游企业相互支撑、合作共赢,加快推动传统旅行社转型升级,探索建立旅行社同业分销网络体系,全面推行旅行社责任保险统保工作。

  构建文化和旅游市场新型监管机制。深化文化和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建立旅游违法行为查处信息共享机制,依法依规开展失信惩戒,开展文化和旅游企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推动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规范文化和旅游市场秩序,加强行业诚信文化建设;探索实施旅游联合执法机制,持续开展文化和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建设文化和旅游市场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实施风险评估和预警;完善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审核机制,加强线上线下内容审核及动态监测;推进“互联网+监管”,构建业务全量覆盖、信息全程跟踪、手段动态调整的智慧监管平台。加强演出、艺术品、网络表演、网络音乐、游戏游艺、歌舞娱乐行业内容源头治理,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专栏11:文化旅游市场培育

  文化市场提质增效:开展上网服务场所、娱乐场所服务等级评定,推进阳光娱乐和绿色上网,引导培育文化娱乐新业态。建设演出票务监管服务平台。实施网络文化精品扶持计划。

  导游服务质量提升:实施导游专业素养研培计划和“金牌导游”培养项目,举办导游大赛,建立导游星级服务评价体系,开展导游执业改革试点。

  旅游市场空间拓展:打造品质化“微旅游”空间体系,围绕“十五分钟”生活圈,以“微旅游、慢生活”为主题,以社区生活圈特色文化与公共空间为载体,在全市培育一批社区生活圈旅游“微空间”示范点,打造“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

  入境旅游振兴: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科学研判疫情形势,及时调整管控措施,有序促进入境旅游,优化旅游景区、酒店、旅行社入境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入境游客体验。依托境外友好城市、本市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驻外办事机构和旅游海外推广机构,建立全球宣传网络。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主动开发入境旅游市场,推进入境旅游市场发展。

  旅游市场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依托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区和景区,优化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布局,开发建设旅游服务质量评价系统,拓展评价体系应用场景,满足游客的旅游信息咨询、旅游投诉处理和旅游一般援助等需求。

  4.推动城乡文旅产业协调发展。

  加强城乡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鼓励各县(市、区)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格局,鼓励区域间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合作。引导区域间文旅综合体产业园区结对帮扶,辐射带动区域文旅综合体产业发展。推动文旅综合体产业发展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旅综合体产业。

  积极开发乡村旅游。依托林州市、安阳县、内黄县、龙安区等生态农业资源优势,建设生态农业、现代农庄、农耕体验、田园采摘和花卉博览等乡村旅游产品,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特色板块;实施乡村旅游服务品质提升专项行动,不断加大农业与信息、农业与文化、农业与旅游、农业与加工的相互交叉融合;打造一批主题乡村旅游品牌,龙头示范、辐射带动、由点及面、整体推进,走出一条产业融合发展道路,打响乡村旅游的安阳品牌,引领带动全市乡村振兴工作深入推进。

  专栏12:乡村旅游服务品质提升专项行动

  创“河南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结合全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充分发挥农业多元功能,积极拓宽农业发展渠道,推进农业采摘、休闲度假、文化传承、乡村美食、农家体验、科普教育、民俗展示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创“河南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河南省创客示范基地”:支持道口古镇、石板岩写生小镇、伏道中医药小镇等特色小镇发展,支持庙荒村、武官村、化象村、部落村等示范村发展。

  创“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河南省休闲观光园区”:培育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生态农园、湿地公园、民居农庄等园区和农业旅游景点;着力打造贡杏节、桃花节、灯光节、民俗文化节等特色休闲农业项目,加快推进都市生态及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精品线路建设。

  5.培育文旅消费新业态。

  实施“文化旅游+”战略,推进文化旅游与工业、农业、体育、教育、科技、金融等产业深度融合,依托安阳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安阳地域特色,注重文化主导和内容生产品质,多举措打造研学游、红色游、乡村游、康养游、低空游等新型文旅业态,积极发展假日旅游和夜间旅游,实施文旅消费促进行动,激发文旅消费潜力,促进旅游消费提质升级。

  打造旅游业态和多元文旅产品。瞄准新经济需求,发展旅游快闪直播间、夜游直播等新型旅游业态,发展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内容,通过虚拟旅游、场景再现等数字化手段,让文化说好“旅游话”,让旅游表达“有文化”。

  强化研学旅游业态。积极融入和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研学旅游产品体系,发挥“全国首批十大研学旅游目的地城市”影响,组织召开河南省研学旅游大会等活动,严格贯彻执行《安阳市研学旅行组织与服务规范》,开展国家级、省级研学旅行营地、基地创建工作,争创一批主题鲜明、课程精良、运行规范的研学旅行示范基地,积极在创新研学形式、开发研学课堂、丰富研学内容上下功夫,打造国内外研学旅游的标杆。

  打造民宿旅游业态。统筹团组化布局,优化“民宿+N”的功能内容、创新业态,开展“安阳美宿”品牌创建活动,建成2~3个民宿聚集区和一批有文化内涵、有地方特色、有深度体验的精品民宿,推进建设以民宿为核心的微型度假综合体,实现全市旅游民宿从规模到质量的全面提升,推动旅游民宿规划更加合理、发展更加有序、特色更加鲜明、内涵更加丰富、服务更加规范,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达到全省领先水平。

  丰富红色旅游业态。发展“红色+城区”红色微旅游,城市风貌综合体验模式。依托安阳中心城区集聚的大量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资源的可游览性和趣味性,打造“红色资源+城市业态”互补串联的红色微旅游。发展“红色+乡村”红色田园游,乡野红色观光体验模式。依托乡村自身的文化底蕴与红色资源深度融合,打造“红色资源+田园休闲”于一体的红色田园游。发展“红色+景区”红色度假游,景区引流带动模式。通过线路串联、游客引流、红色培训等相关活动,增加周边红色景区(点)的曝光率与客流量。

  建设多样的康养旅游项目。围绕农业、文旅、医养三大核心支柱产业,以“产业投资+产业运营+营销推动+金融服务”为生态布局,积极建设康复医疗园、休闲养老园、养老新社区。

  打造“创意文化不夜城”和城市夜生活综合体。打造以文化娱乐休闲为主体,集时尚、休闲、娱乐、美食等与现代商业有机组合的“创意文化不夜城”。鼓励景区延长开放时间,打造“城市夜生活综合体”、夜间消费“文化和旅游IP”和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鼓励景区发展民宿,建立或联合专业运营团队,引入老字号餐饮、品牌连锁餐饮、特色小吃、咖啡馆、音乐酒吧等,完善“夜游、夜娱、夜食、夜购、夜宿”多样化及特色项目,打造集购物、餐饮、社交、娱乐、住宿等于一体的精品夜市打卡线路。

  积极发展通用航空旅游。设计通航旅游专线、房车营地、自驾车营地等航空相关度假产品,整合安阳周边的旅游资源,丰富安阳地区的旅游体验产品,做强安阳“航空+”旅游品牌,形成具有新模式、新经验、新亮点的中原地区文化旅游目的地,促进安阳低空经济快速发展。

  实施“文化旅游+”工程。推进文化旅游与工业、农业、体育、科技、金融等产业深度融合,依托产业区建设和优势产业,打造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与旅游业结合的工业旅游,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工厂向游客开放。

  实施文旅消费促进行动。积极培育新型文化和旅游消费模式,不断完善文旅消费政策措施,建立完善扩大引导文化旅游消费的长效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旅消费促进活动,不断激发文化旅游消费潜力,促进文化旅游消费快速升级。积极推动国家、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深入开展我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创建申报工作,打造一批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县(市、区)。扎实推进国家级、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十四五”期间打造2至3个国家、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专栏13:文化和旅游产业培育和消费促进

  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创建:加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规划、建设和管理,建设国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10家)。

  通航低空旅游项目建设:办好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建成中国低空运动大本营。完善林虑山、太行山国际滑翔基地建设,形成一站式竞赛、服务、旅游平台;打造以太行山为中心的户外运动大本营,重点打造林虑山、太行山国际滑翔基地、太行山运动公园、汤河国家湿地公园等国际户外运动基地;重点打造安阳航空运动学校-林虑山、太行山国际滑翔基地低空运动线路、林州庙荒村-太行山运动公园山地越野线路、汤阴羑里城-汤阴汤河国家湿地公园自行车、马拉松线路等3条体育旅游精品线路。

  安钢“公园式、森林式”园林化工厂项目:打造“公园式、森林式”园林化工厂,将钢铁工业遗存和新时代工业体改造成与自然、城市、文化相融合的景观典范,达到“工厂变公园、厂区变景区”的效果,成为集环保生产、文化旅游、绿色生态为一体的园林化工厂。围绕工业旅游主题,着力开发和推广钢铁工艺研学游、国企党建游、绿色生态园林游等独具安钢特色的旅游产品。

  6.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体系建设。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充分利用我市优秀传统文化、本土特色文化、古都文化等,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对外传播,增强安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加强文化旅游的宣传推广体系建设。积极参与构建太行山区域性文化旅游协作联盟、世界古都文化旅游合作推广联盟,建立豫晋冀鲁毗邻城市文旅融合发展协作机制,建设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体系。以“国际汉字大会”、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海峡两岸周易文化论坛暨周易与现代化国际讨论会等活动为抓手,建立安阳文化旅游促销合作机构,构建安阳旅游的国际营销网络,积极推动安阳文化旅游融入“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合作圈。加大对韩国、港澳台、东南亚、美国、德国等市场的营销推广力度。举办“安阳殷商文化”“周易文化交流节”“带着书本去安阳”等系列活动,提升安阳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创新文旅营销策略。加强文旅融合顶层理念设计,将城市形象广泛融入旅游发展,推进旅游“二次创业”,迸发文化内生活力,打造城市核心IP品牌形象。聘请国内外知名营销策划团队,创新符合安阳特色、时代发展要求的文旅营销方案和行动。通过包装设计、IP形象注入、文创周边、跨界融合等,提高全市品牌文化附加值与服务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推进IP共享,将IP要素与“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密切结合,助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完善文旅互动体系,打造特色节会和重要赛事品牌,活化城市形象。创新推广手段,建立营销体系,从线上线下、品牌设计和品牌推广等方面开展精准营销,培育安阳文化IP。

  专栏14: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旅游推广体系

  打造国家文字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推进殷墟景区数字化升级,建设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甲骨文信息处理与活化利用协同创新中心,举办好国际汉字大会、《汉字》国内外巡展、甲骨文书法国际大展、汉字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甲骨文活化创意展演等文化交流活动,系统阐发汉字元素精神内涵。

  国际周易文化交流节:持续开展海峡两岸周易文化论坛暨周易与现代化国际讨论会,提升周易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打造世界易学之都。

  文化和旅游产业营销策略行动方案:开展“遇见最美安阳”“我的老家在安阳”系列主题活动,多形式多平台讲述安阳故事,展示安阳形象。

  (六)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优化旅游发展空间布局

  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太行山旅游业发展规划、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以及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依托安阳市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文化旅游跨区域协同发展,推进合作共赢。

  1.融入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

  加强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系统梳理安阳沿黄文化遗产,推进资源数字化管理;推动红旗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加强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安阳黄河文化所蕴含的根亲文化、忠孝文化、农耕文化、水利文化、医药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等文化精髓,与实现文化发展相统一,与当今生活方式相融合,弘扬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专栏15:黄河文化IP培育计划

  殷商文化IP培育计划:实施殷商文化资源抢救、保护、挖掘、整理,开发高质量的文创产品、影视、动漫、演艺、游戏等文化产品,打造殷商文化主题旅游线路。

  元典文化IP培育计划:深入研究和阐发《周易》元典思想的文化内涵和现代价值,以《周易》元典著作为创意源,鼓励将元典思想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动漫动画、综艺节目等创造中,支持数字出版与传播。

  汉字文化IP培育计划:以甲骨文汉字文化遗产为创意源,打造特色文创产品和网络综艺、网络游戏、电子读物等数字文化产品,传承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曹魏文化IP培育计划:系统梳理“建安七子”的创作成就,阐释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开发三国剧本杀、影视、动漫游戏、艺术品、演艺娱乐、创意生活等消费型文创产品,打造曹魏文化主题旅游线路。

  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高标准打造黄河国家公园重点建设区,彰显华夏文明主根、国家历史主脉、中华民族之魂战略地位,建设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探源地、实证地和体验地。

  专栏16:黄河国家文化公园

  核心展示园:殷商文化核心展示园、曹操高陵核心展示园、岳飞庙核心展示园、红旗渠砥砺奋进核心展示园。

  集中展示带:洹河集中展示带、漳河集中展示带、沿豫北太行山集中展示带、黄河北流故道集中展示带。

  特色展示点:羑里城遗址、三杨庄遗址、颛顼帝喾陵、扁鹊庙、袁林、马氏庄园、岳飞故里、大王庙、道口镇历史建筑群、瓠子堤(宣防宫)遗址、跃进渠、安阳古城、瓦岗寨镇、水冶镇、南湾村、高家台村、渔洋村。

  优化黄河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医养健康、户外运动等旅游产品,打造黄河绿色生态旅游线路;重点发展古都休闲、商贸购物、研学旅游、文化体验、文化创意等旅游产品,打造黄河历史文化旅游线路;开发红色文化研学游产品,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黄河红色旅游线路;大力发展乡村休闲、生态观光、花卉观赏、特色美食、农事体验、农业科普教育、民俗节事等乡土文化旅游产品,打造黄河乡村休闲游;开发工厂观光、科普教育、工业博览、工业文化创意等工业旅游产品,打造黄河工业旅游线路。

  专栏17:黄河文化精品旅游线路

  黄河古都游:曹操高陵——殷墟——袁林——中国文字博物馆——古城(天宁寺、高阁寺、昼锦堂、仓巷街),感受古都魅力、品味厚重历史文化。

  黄河寻根游:二帝陵——三杨庄——殷墟,寻根问祖,探究姓氏文化、祭祀文化、汉字文化。

  黄河农耕文化游:农业科技博览园——豆公桃花岛——后河镇,推广农业科普教育、体验农家生活,赏万亩桃花园、千年古枣园。

  黄河圣地游:岳飞庙——羑里城、周易文化产业园——扁鹊庙、九头仙艾艾灸文化产业园,学习岳飞精忠报国精神,感受《易经》元典文化、中医文化,体验艾疗。

  黄河生态休闲游:太行大峡谷、王相岩、桃花谷、青年洞、彰武小南海,感受太行山水、体验美丽乡村。

  黄河红色研学游:马氏庄园——红旗渠——谷文昌纪念馆——扁担精神纪念馆,学习红旗渠精神、谷文昌精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黄河工业文化游:安钢——广益工业遗产——水冶镇——红旗渠开发区展示中心,体验现代化绿色冶炼工厂、访千年冶炼古镇、感受工业文明。

  加强区域文化旅游联动。依托黄河沿线的卫河、金堤河两条支脉,以沿河旅游风景道建设为纽带,积极融入卫河文化旅游带,联动鹤壁、新乡、邯郸、聊城等,重点发展运河文化游、名城古镇游;积极融入金堤河文化旅游带,联动鹤壁、新乡、濮阳,重点发展运河文化游、湿地生态游、民俗风情游;积极融入冀鲁豫黄河文化旅游协作区,联动郑州,构建以黄河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为内容的区域文化旅游目的地;实施“一部手机游黄河项目”,推动黄河流域景区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打造黄河智慧旅游服务体系。

  推动黄河文化“走出去”。加强黄河文化国际交流,参加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世界古都论坛和嵩山论坛,与世界其他大河文明博物馆合作,组织文物交流展览;加强黄河旅游国际合作,积极参加国际旅游推介会,大力发展黄河入境游,推进博物馆、景区展示和讲解语言的国际化,积极向外传播黄河好声音;提升黄河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参与黄河文化艺术节、黄河主题美术联展、黄河非遗大展,实施黄河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参加黄河文化新媒体大赛活动,发挥社会力量传播黄河文化。

  2.融入太行山旅游发展。

  大力传承弘扬太行精神。加强对红旗渠精神、谷文昌精神、扁担精神的研究、挖掘和宣传,充分弘扬太行精神,讲好太行故事,打造中华民族精神高地;强化红旗渠景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功能,建设中华民族精神的体验基地和传承弘扬高地。

  专栏18:红旗渠精神文化和红色文化旅游基地

  红旗渠精神文化基地:依托红旗渠纪念馆、谷文昌纪念馆、扁担精神纪念馆、跃进渠纪念馆、安阳革命史纪念馆、红旗渠干部学院、市委党校、安阳师范学院、安阳工学院、林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红旗渠廉政教育学院、红旗渠研学营地等单位,推动红色资源共建共享、红色教育研究互联互通,共同打造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的红色教育品牌。

  红色文化旅游基地:以红旗渠、石板岩镇、跃进渠、马氏庄园、林州烈士陵园、安阳烈士陵园、滑县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等为载体,寓教于游、润心无声,让游客追寻红色记忆,感受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丰富特色旅游多元供给。以红旗渠·太行大峡谷景区为重点,全面提升旅游景区品质,形成具有国际吸引力和旅游竞争力的生态观光旅游产品;打造集旅游、居住于一体的新型太行特色旅游文化社区,发展非遗研学游、体验游;积极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建成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建设一批高品质乡村民宿,推出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形成乡村旅游集聚区,培育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培育“黄金周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支持以市场化方式举办山地户外运动各类体育赛事和活动。

  专栏19:太行山特色主题旅游

  太行生态观光旅游:利用太行大峡谷、红旗渠、中华古板栗园、万泉湖、太行屋脊、桃花谷、柏尖山、淇淅河国家湿地公园、漳河峡谷国家湿地公园等良好的生态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春赏百花秋赏叶、夏沐凉风冬听雪的全时空休闲度假产品体系。

  太行文化遗产旅游:整合开发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活化利用文化遗产,用“地域+传统+记忆+居民”方式,让游客深度体验太行文化特质。

  太行乡村旅游:以美丽乡村为依托,打造集农事体验、特色产品生产加工、休闲观光、农业科普教育、民俗文化、美食民宿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乡村游,留住乡愁记忆,传承农耕文化。

  太行山地运动旅游:利用太行大峡谷景区、黄华山景区、天平山景区、太行山森林运动公园,发展山地越野、登山、攀岩、漂流、溯溪、野营露宿、拓展训练、峡谷探险等高品质山地健康运动休闲产品,打造特色品牌户外运动赛事,让游客尽享运动带来的健康快乐。

  太行研学旅游:将林州地质博物馆、红旗渠、红旗渠精神营地、谷文昌纪念馆、马氏庄园作为青少年科普教育、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载体,开发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研学课程,在“行走的课堂”培育时代新人。

  加强跨区域协作。加快推进太行山跨省市高速公路、普通国道省道等路段贯通,规范跨区域旅游交通标识;加强跨区域旅游安全合作,建立跨区域旅游安全救援机制和山地户外探险救援救助机制,健全旅游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制度,共享旅游安全预警信息。

  3.融入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

  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展示空间。结合河南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打造大运河安阳片区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核心展示点和特色展示点,集中展现大运河的外在风貌、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专栏20: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核心展示园:道口古镇,殷墟。

  集中展示带:卫河水陆商埠,道口古镇——五陵镇——楚旺镇

  核心展示点:羑里城遗址、三杨庄遗址、滑县大王庙、道清铁路文化园、滑县百工聚落文化园。

  特色展示区:汤阴岳飞庙、曹操高陵、内黄二安镇、玄武帝庙、内黄楚旺镇、汤阴五陵镇、明福寺塔(大云寺)、瓠子堤(宣房宫)遗址、宋代运河沉船博物馆、万古镇、瓦岗寨乡。

  标志性工程项目:大运河滑县段国家文化公园智慧旅游提升工程,滑县道口古镇顺河北街传统民居修缮项目,滑县西纸厂特色美食项目二期,滑县大运河百工聚落及配套服务项目,滑县大运河宋船文化园项目,汤阴五陵运河文化湿地公园项目。

  做强运河文化旅游节点城市。推进运河沿线羑里城遗址、三杨庄遗址等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打造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展示中华民族文字发展脉络的地标和精神标识。

  提升运河标志性古镇古村。推进道口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万古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品质提升,加快道口古镇水运码头、运河故道保护利用,整合古街、民居、胡同、会馆等资源,推动运河文化遗存与现代化城镇功能有机融合,扩大文化旅游开放发展空间,全景展示运河古镇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建设运河文化主题鲜明的城市公共文化休闲街区,打造具有中原风格和国际风范的文旅文创名镇。

  培育大运河文化艺术传承体系。推动滑县木版年画、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推动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加强对道口烧鸡、老庙牛肉、万古羊肉卤、黄塔膏药老字号产业运营与宣传推广扶持力度,促进老字号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丰富大运河主题文化活动,举办文艺精品展、书画摄影作品展、民俗文化活动、文体赛事活动。

  专栏21:建设标志性大运河文化艺术精品

  运河年画——画中运河。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滑县木版年画,开发运河题材木版年画,打造画中运河文艺精品。

  运河宫灯——灯中运河。依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奇灯笼制作技艺,开发系列运河主题宫灯,打造灯中运河文艺精品。

  运河戏曲——戏中运河。依托河南豫剧品牌优势,创作推广系列运河主题戏曲,打造戏中运河文艺精品。

  运河纪录——剧中运河。推出运河主题纪录片、微电影、影视精品、小视频,打造剧中运河文艺精品。

  运河演艺——艺中运河。创作运河主题旅游演艺精品。

  运河图书——书中运河。创作出版运河主题诗歌类、美术类、散文类、历史类等系列图书,打造书中运河文艺精品。

  打造“三河荟萃古今游”IP。利用人类三大史诗级水利工程隋唐大运河、人工天河红旗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汇集一地的世界独有优势,打造“以水为魂、以文为韵”的精品旅游路线,形成世界文化遗产研学之旅、华夏历史文明体验之旅、水工科技研学之旅、观光休闲度假之旅,体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承弘扬华夏历史文明,增强文化自信。

  专栏22:“三河荟萃古今游”精品线路

  1.黄河故道(二帝陵、三杨庄)——隋唐大运河(道口古镇、大王庙、瓦岗寨)——人工天河红旗渠(红旗渠·大峡谷)——南水北调汤阴段(岳飞庙、羑里城)

  2.黄河故道(二帝陵、三杨庄)——隋唐大运河(道口古镇、大王庙、瓦岗寨)——人工天河红旗渠(红旗渠·大峡谷)——南水北调安阳段(殷墟、古城)

  3.黄河故道(二帝陵、三杨庄)——隋唐大运河(道口古镇、大王庙、瓦岗寨)——人工天河红旗渠(红旗渠·大峡谷)——南水北调安阳段穿漳河(西门豹祠、曹操高陵)

  4.融入长城文化旅游发展。

  加强林州赵南长城遗址保护。科学划定林州赵南长城保护范围,保护长城文化景观构成要素,以及其它与长城直接关联的景观风貌和生态环境,加强日常维护,防止地质灾害、极端天气和植被破坏等,建立打击、防范破坏长城违法行为的执法督查机制。

  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展示区。依托赵南长城沿线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把红旗渠和“长城脚下的美丽乡村”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对外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长城遗址、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乡村振兴、旅游发展、城乡融合相结合。

  大力促进中外人文交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专家学者等开展专题研究,编制介绍安阳长城文化遗产资源、历史文化知识以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资源等多语种宣传推介材料,突出“万里长城”整体辨识度,积极参加跨国跨地区长城专题展览、展播、展演等文化交流活动。

  五、保障措施

  加强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组织实施,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法规,夯实资源要素保障,推动规划落地见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到位,确保“十四五”时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成立文化旅游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工作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市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工作,指导落实规划实施、政策执行和工作保障。

  (二)创新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区域和部门间协同机制。建立市负责、县(市、区)落实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领导体制,各县(市、区)要因地制宜,构建文旅发展协调推进机制;市直相关部门要按照责任分工,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加强目标责任考核,确保全市文旅工作有序推进;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任务,健全完善联合办案和执法协作机制,加强区域执法协作。完善文化和旅游市场行业组织体系,推动成立艺术品、导游行业组织,制定发布产品和服务标准,组织开展人员培训、数据监测、展会赛事、内容自审等工作;发挥行业协会在权益保护、纠纷处理、信用建设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

  (三)搭建区域发展平台

  围绕打造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和区域文旅融合发展中心目标,建立豫晋冀鲁毗邻城市文旅融合发展协作机制,搭建豫晋冀鲁四省交界区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平台,打破各种壁垒制约,实现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体制机制、旅游规划、项目融资、基础设施、品牌创建、生态改善、管理服务等方面一体化协同发展,为区域文化旅游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山水太行旅游联盟、黄河文化生态经济带建设和大运河建设等旅游联盟的优势资源,加强与京津冀和周边地市、高铁沿线城市的文化旅游合作。在旅游道路、信息、公共交通、宣传推介等方面实行互通、互联、互惠,形成一体化发展的“大区域、大旅游、大营销”格局,实现景区间“结盟”,联合推出特色主题活动、精品住宿、联票优惠等活动,构建市场共建、品牌共育、利益共享的一体化发展机制,共同培育有影响力的区域文化旅游品牌。

  (四)强化政策措施保障

  强化财政金融政策支持。落实支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财政政策,明确市、县(市、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责任划分,依法将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将文化和旅游重点领域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健全财政资金全过程绩效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拓宽社会资本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引导各类产业基金投资文化和旅游产业;创新投融资机制,扩大文化和旅游企业直接融资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和旅游企业上市融资、再融资和并购重组,支持企业扩大债券融资,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金融产品与服务;推广文化和旅游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完善文化和旅游企业信用体系,健全市场化融资担保机制,推动文化和旅游基础设施纳入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范围。

  优化土地利用政策。创新文化和旅游产业用地供应和利用方式,建立科学的文化和旅游产业用地保障制度,有效保障文化和旅游产业设施、项目用地需求。鼓励利用老旧厂房、旧仓库等闲置设施和存量建设用地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推进居游共享模式,协调本地居民与旅游开发商及外来游客的关系,引导本地居民以旅游就业、旅游创业等形式参与到旅游开发、文化研究、业态经营与管理,共享文旅发展成果。规划安排的各类建设项目,要统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并厉行节约集约用地。

  (五)建设人才队伍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培养模式、评价机制,使各领域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培养高层次人才,提高文化和旅游市场行政管理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智库建设,培育具有较强影响力、支撑区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研究机构,在理论创新、智力支持和产业实践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六)完善权益保护和应急救援体系

  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建立消费维权机制,推进旅游投诉纠纷调解与司法仲裁相衔接;建立旅游纠纷理赔中心、旅游消费维权站、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巡回法庭,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加强消费教育引导,开展风险提示,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完善文化旅游安全法规和应急救援长效体系,落实涉旅单位的安全责任和安全监管责任,建立重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将旅游安全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建立全市旅游应急指挥平台,实现与各县(市、区)和重点景区平台的对接;推动建立政府救助与商业救援、民间救援相结合的旅游紧急救援体系,推广利用商业保险的旅游应急救援新模式。

  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十四五”时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推动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加强部门协调和上下联动,推动建立统筹各方、协调有力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工作机制和格局,推动建立部门间文化旅游产业数据共享机制,充分发挥统计数据对工作决策、政策制定的支撑作用;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明确规划实施责任,加强规划监测评估,认真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


展开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8-6016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信息
  • 厂房租购平台
  • 其他招商信息
  • 已为您免费生成了个人网上空间
    快去查看吧~
    政策下载
    在线咨询
    电话沟通
    电话咨询
    400-115-5265
    免费下载产业扶持资料